干貨| BUCK-BOOST 電源原理及工作過程解析
發(fā)布時間:2023-06-29作者:admin點擊:1983
BUCK-BOOST電路是一種常用的DC/DC變換電路,其輸出電壓既可低于也可高于輸入電壓,但輸出電壓的極性與輸入電壓相反。下面我們詳細討論理想條件下,BUCK-BOOST
的原理、元器件選擇、設計實例以及實際應用中的注意事項。
電路原理
BUCK-BOOST電路簡圖如圖1。
當功率管Q1閉合時,電流的流向見圖2左側圖。輸入端,電感L1直接接到電源兩端,此時電感電流逐漸上升。導通瞬態(tài)時di/dt很大,故此過程中主要由輸入電容CIN供電。輸出端,COUT依靠自身的放電為RL提供能量。當功率管Q1關斷時,電流的流向見圖2右側圖。輸入端VIN給輸入電容充電。輸出端,由于電感的電流不能突變,電感通過續(xù)流管D1給輸出電容COUT及負載RL供電。系統(tǒng)穩(wěn)定工作后,電感伏秒守恒。Q1 導通時,電感電壓等于輸入端電壓VIN;Q1關斷時,電感電壓等于輸出端電壓VOUT。設T為周期,TON為導通時間,TOFF為關斷時間,D為占空比(D=TON/T),下同。由電感伏秒守恒有:
由此可得:
占空比小于0.5時,輸出降壓;占空比大于0.5時,輸出升壓。以上式子只考慮電壓的絕對值,未考慮輸出電壓的方向。
元器件計算及各點波形(電感電流連續(xù)模式)
以下均在電感電流連續(xù)模式下討論,即CCM。
首先我們先看一下各點理想情況下的波形:
電感 L1
通常ΔI可以取0.3倍的IIN+IOUT,在導通時,電感的電壓等于輸入電壓,電感感量可由下式計算:
若按上述感量選擇電感,則流過電感的峰值電流:
實際應用應留有一定的余量,電感的電流能力通常取1.5*(IIN+IOUT)以上
續(xù)流二極管D1
當Q1導通時,續(xù)流二極管的陰極SW點電壓為VIN,續(xù)流二極管的陽極電壓為-VOUT,故D1承受的電壓為:
當Q1關斷時,續(xù)流二極管續(xù)流,電流的峰值為ILPEAK,平均電流為IOUT。
由于二極管在高溫下漏電容易造成芯片的損壞,故通常要留有一定的余量,其中電壓建議1.5倍的余量。
功率管Q1
當Q1關斷時,SW點電壓被鉗位到-VOUT,故功率MOS承受的最大電壓:
當Q1導通時,Q1的電流峰值為ILPEAK,平均電流為IIN。
輸入電容
輸入電容紋波電流有效值可用下式計算:
如果設CIN電容在MOS導通時,電壓跌落不超過ΔV1,則可用下式計算最小容量:
設計實例
要求
輸入電壓10~14V,輸出電壓-5V,輸出電流1A,選取合適的芯片,并計算主要元器件參數(shù)。
解決步驟
1.計算輸入電流:輸出功率約5W,輸入最大電流,假設80%的效率,則輸入電流為 5W/0.8/10V=0.625A;:
2.計算輸入峰值電流:1.15*(1A+0.625A)=1.87A;
3.計算功率管、續(xù)流肖特基管峰值電壓:|-5V|+|14V|=29V;
4.選擇合適的芯片,可選耐壓為40V左右,電流能力大于2A以上的BUCK降壓芯片,此處選擇XL4201;
5.計算10V時的占空比:D=5V/(5V+10V)=0.33;
6.計算電感量:L=0.33*10V/(0.3*150KHz*(1A+0.625A))=45uH;
7.計算最小電流能力IL=1.5*(1A+0.625A)=2.44A,選用47uh/3 電感;
8.肖特基二極管耐壓要大于29V,平均電流1A,峰值電流約1.87A,可選SS36;
9.輸入電容紋波電流有效值:ICINRMS=0.625A*sqrt((1-0.33)/0.33)=0.89A,“sqrt”代表根號;
10.假設輸入電壓最大跌落0.05V,則CIN=(1-0.33)*0.625A/(0.05V*150KHz)=56uF,選用47uF電解電容;
11.輸出電容紋波電流有效值:ICOUTRMS=1A*sqrt(0.33/(1-0.33))=0.70A;
12.假設輸出放電電壓最大跌落0.05V,則COUT=0.33*1A/(0.05V*150KHz)=44uF,選用100uF電解電容。
實際電路可參考下圖:
注意事項
1. 芯片與肖特基二極管D1的耐壓均要大于輸入電壓與輸出電壓絕對值之和;
2. CINB與C1為芯片提供純凈電源,CINB可以選用10uF以上電容即可;
3. 芯片的GND引腳與輸入、輸出功率地不是同一屬性,注意區(qū)分;
4. BUCK-BOOST電路的效率要低于單純的BUCK或BOOST電路,實際使用時要注意多留余量。
在非隔離電源方案中,Buck、Boost、Buck-Boost電路應用非常廣,很多工程師對這三種電路非常熟。下面介紹四開關Buck-Boost電路。
常規(guī)的Buck-Boost電路,Vo=-Vin*D/(1-D),輸出電壓的極性和輸入電壓相反。
簡要的四開關Buck-Boost電路,Vo=Vin*D/(1-D),輸出電壓的極性與輸入電壓相同。
四開關buck-boost的拓撲很簡單,如下圖。
對于四開關buck-boost,它本身有一種非常傳統(tǒng)簡單的控制方式。
那就是Q1和Q3同時工作,Q2和Q4同時工作。并且兩組MOS交替導通,如上圖。
如果把Q2和Q4換成二極管,那么也是同樣能工作,只不過沒有同步整流而已。
對于這種控制方式,在CCM情況下我們可以得到公式:
Vin*D=Vout(1-D)也就是說,Vout=Vin*D/(1-D). 這個電壓轉換比和我們常見的buck-boost是一樣的。
只不過常見的buck-boost的輸出電壓是負壓,而四開關輸出的是正壓。
但是這種控制方式的優(yōu)點是簡單,沒有模態(tài)切換。但是缺點是,四個管子都在一直工作,損耗大,共模噪音也大。
基于傳統(tǒng)控制方式的缺點。多年前,一家知名的IC公司推出了一款控制IC,革新了這個拓撲的控制方式。
其思路就是當Vin〉Vout的時候,把這個拓撲當純粹的BUCK來用,當Vin
但是,這種思路本身沒什么奇特之處。真正有技術含量的是,當VIn=Vout的時候,采用怎么樣的控制方式?
從buck過渡到中間模態(tài),再過渡到boost的時候,如何做到無縫切換? 這幾個問題,后來成為各家IC公司,大開腦洞,爭奪知識產(chǎn)權的戰(zhàn)場。
接下來,我來介紹某特公司的IC的控制邏輯。
先假設輸出為固定的12V,輸入假設為一個電池,充滿電電壓為16V,放電結束電壓為8V。
那么從輸入16V開始,此時的工作狀態(tài)顯然是BUCK
那么四個管子的驅動信號如下圖
那么當輸入電池電壓逐漸開始降低,M1的占空比也逐漸開始增大,而M2的占空比開始減小。
此時M2的占空比是個關鍵的參數(shù)。
因為IC內部對M2的脈寬有個最小設定,假如說是200ns。
那么現(xiàn)在假設輸入電壓掉到12.5V,而M2的脈寬也收縮到了200ns。IC內部的邏輯電路就認為到了模態(tài)切換的時候了。
此時發(fā)生的變化是,M3和M4兩個管子不再是常關和常通的狀態(tài),而是開始開關了。
如果我們把上圖進行分解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一個有趣的現(xiàn)象,就是在一個clock周期里面,前半周期是buck,后半周期是boost
這個時候boost切進去的時候,M3是以最小占空比切入的,而且該占空比不可調。
此時M2的占空比則會從最小突然展寬以抵消boost模特切入的影響。在這個時候,輸出會產(chǎn)生一個動態(tài)效應。
那么當輸入繼續(xù)下降的時候,M2的占空比會繼續(xù)減小。
那么當M2再度回到最小占空比的時候,IC內部邏輯電路會認為模態(tài)需要再次轉換了。
此時,M2將固定在最小占空比,而M3則開始跳出最小占空比,可以逐漸展寬。理論上來說,這個過渡應該是完全無縫的切換,
但是由于芯片內部的clock時序的切換,也會對輸出造成一種動態(tài)效應。
這個時候,變成了前半周期是boost,后半周期是buck。
同樣,當輸入電壓繼續(xù)降低的時候,電路會切入完全的boost模態(tài)。
- 上一篇:一文搞懂諧波、紋波、噪聲
- 下一篇:開關電源工作原理詳解析